乳癌篩檢究竟是「早期發現」,還是「過度診斷」? 公視主題之夜2/17播出紀錄片《以乳房之名》
 【台北訊】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更是女性的第一大癌症死因,《公視主題之夜》節目將於2月17日週五晚間十時,播出紀錄片《以乳房之名》,鏡頭追隨著四位女性的腳步,試圖理解乳癌篩檢對她們的意義,並檢視早期篩檢的恰當性。映後,該節目邀請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與主持人蔡詩萍進行對談。

 面對乳癌的疾病威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被普遍奉為圭臬,其中X光乳房攝影是最重要的一種篩檢方式。然而,有研究卻指出,癌症未必是線性發展,有些進展得很快,有些比較慢,有些甚至會消失,因此,早期篩檢的恰當性備受質疑,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吉伯特魏爾契醫師提出:「這是一場無謂的數字戰,所謂被救活的女性,其實原本就不需要營救。」更有醫生提出:「如果只是為了讓一個人可能得救,卻得讓一千個人接受治療,那其他999人怎麼辦?」

 片中追隨著四位女性的腳步,試圖理解乳癌篩檢對她們的意義。一組是已篩檢出癌前病變選擇接受治療的莫妮卡,跟同樣篩檢出癌前病變,卻決定靜觀其變的派翠西亞;另一組是身體健康因為免費就接受篩檢的吉斯蘭,與已是過來人的米莉安,以省思角度探討篩檢以及早期治療的意義。她們四位倆倆相對,互為對照。她們的生命軌跡,恰好也呈現了女人面對篩檢的四種態度。

 然而,篩檢的結果究竟代表什麼?會不會篩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創造出更多「早期乳癌患者」?魏爾契醫師估計,有三分之一到半數透過乳房攝影檢測到的癌症,包括原位癌,都是過度診斷的結果。他直言,篩檢背後呈現的真實是:「因為篩檢而造就乳癌成為一種流行病。」

 在乳癌篩檢工作中,診斷依據是曖昧不明的疾病定義,然而癌前病變算是癌症嗎?該治療嗎?該怎麼治療?以所有女人的乳房之名,進行效益不明的篩檢系統,究竟裨益了誰?本片呈現了各種生命樣態與選擇,探討篩檢的各方研究與意見。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與風險,終究,選擇權得要交回每對乳房的主人,讓她們擁有做出決定的完整資訊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