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戲曲藝文節目《搬戲.人生》每週日5時首播!
展台灣本土劇團功夫 道盡戲劇人生

【台北訊】公視將推出全新台語藝文節目《搬戲.人生》,從10月15日起,每週日下午五時播出。《搬戲.人生》一季13集,由公視新聞部製作,以介紹台灣本土戲劇為主;不僅介紹這些戲劇類型,更邀請劇團靈魂人物與主持人面對面,道出他們搬戲過程的人生故事。
 公視總經理曹文傑全程以台語致詞表示,二、三十年前曾拍過節目中介紹的多個劇種,「但這些祖先們留下的寶貝卻漸漸在消失」;也說「像今天到場的莊進才老師,『一個師傅可以坐18張椅』(意指在後台可以從事多樣劇樂演出)到八十歲還在努力打拼。期望年輕一代可以多學習,將這些文化吸收在身上」。記者會上,文化部影視司專門委員呂美莉也到場致意,感謝公視製作節目與推動台灣文化用心。
 製作人呂東熹表示,「戲」可說是台灣傳統社會民俗、信仰與娛樂的綜合體。在坊間,有歌仔戲、布袋戲、北管、傀儡、皮戲,而這些戲劇工作者也在台灣土地上展現工夫、講故事。他形容「台灣生命力都在這些基層的劇團」,也說「希望節目讓大家看見台灣語言之美,和台灣戲劇文化」。
 《搬戲.人生》由公視台語主播許雅文主持。節目深入戲劇搬演現場,介紹這些擁有十八般武藝的藝人與劇團,如何在戲曲式微之際傳承創新;有系統介紹何謂日戲、夜戲、活戲、民戲、公演戲,13集節目像13首精彩詩篇,讓觀眾看見這些在舞台上說故事詮釋角色的演員,如何在人生中為戲傾全力投入,也是對本土戲曲保存傳承的聲聲呼籲。
 積極推動台語文化的呂東熹表示,台語是這些表演者的生活與語言,也是這些傳統戲劇重要的根基。因此,節目從劇本、訪問、旁白到文字運用,全程採台語發音、台文字幕。協助節目的台語文節目校正、審核的台灣母語推動聯盟秘書長林佳怡也說「每一個文化都有語言、會有戲,透過節目讓大家看見這些運用台灣母語的戲劇與文化特色」。
 節目拍攝也遇到不少困難,呂東熹表示台文字幕是參採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但有許多文字在電腦系統無法呈現,只好自行造字或改寫」。
 台灣在地劇團隨著語言與潮流凋零,許多劇團成員都靠其他職業糊口、靠熱情繼續演戲,呂東熹說「有些女團員為了省錢,還學開卡車好省錢載道具」;林佳怡則指著活動背板表示,這個歌仔戲小旦平常是賣早餐的,而這位樂師跟太太開烤肉店維生。
呂東熹感慨「我們在拍攝現場,主持人在棚裡跟藝師訪談都掉眼淚」。他表示,節目中介紹的雲林車鼓劇團就可能面臨失傳危機,也說「希望可以再多拍、多紀錄一些」。
 節目首集介紹的宜蘭漢陽北管劇團,不僅是台灣,也是全世界唯一的職業北管劇團,更是文化部認定的國家重要文化團體,創團老團長莊進才也獲國家文藝獎肯定。記者會現場也由漢陽北管劇團的李美娘、林增華、導演李文勳分飾花臉、小生、乾旦,帶來北管亂彈風華的精選折子戲《王英下山》。劇中有傳統吹牌<粉蝶頭>、<金榜> 、<千秋歲> 、<清板>等吹曲與主角王英做身段搭配,另與<小旦-天仙公主>、<武旦-番公主>,有精彩對手戲橋段。讓參與記者會的來賓叫好連連。
 漢陽團長陳玉環說「要傳承下去要學習很多,一個團的經營很不容易。但我們努力,像劇本的用字遣詞再精進,也透過李文勳導演調度、美化身段,讓北管賦予更多新生命」。
 嘉義的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年輕主演王凱生也於記者會現身說法表示「祖父、父親的名號在嘉義響亮,也對他們交下的團與文化傳承放不下,決定接棒」。在王凱生主導下,保留傳統金光戲表演手法,融合現代劇場技術發展全國首創「布袋戲搖滾音樂劇」,義興閣也將於11月18日應邀到新莊文藝中心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