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生態紀錄片《石居的春天》現澎湖特有討海文化
4K超高畫質捕捉神秘小章魚身影
【台北訊】澎湖章魚是澎湖人最愛美食,也是澎湖數代人共同記憶,更是當地潮間帶「夜照」的主角。公視推出以4K超高畫質拍攝紀錄片《石居的春天》,記錄了澎湖特有的石滬討海文化與海洋之美,並揭開神秘的「澎湖小章魚」生態樣貌,將於明(10/17)晚間10點首播。
 《石居的春天》由久藝傳播製作,獲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協助,歷經多年籌備與田調後駐點拍攝,散發澎湖濃厚的討海人生活氣味,也以特殊視角看見澎湖特有的海底、潮間帶生態樣貌;為呈現質樸氣息,特邀來藝人澎恰恰擔綱幕後配音。
 《石居的春天》紀錄片拍攝澎湖潮間帶重要卻也是捕撈意外死亡率最高的漁業「夜照」,而小章魚則是夜照的主角。總導演徐國揚表示,「夜照」撈捕為期2個月,是當地特殊的文化,也是澎湖人進行了上百年的海洋活動;澎湖章魚為人們食用已數百年,在澎湖早期志書《澎湖台灣紀略》中就有記載。
 製作團隊表示,澎湖有28種左右的八爪目軟體動物,章魚是其中一種,章魚在當地是專稱,特指一種在春、夏之間,出現於北海潮間帶的小章魚;也為了與在台灣俗稱的章魚區隔,用通行的別名「石居」來作為本片的片名。
 徐國揚則表示,澎湖章魚外型和台灣西部沿海的章魚,有很明顯的差別,2006年二月,前國立中興大學教授盧重成,曾在國際上將其發表為新種。但因後來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上,一直無法做出明顯的區別,若要認定為新種,還需更多證據、長時間的研究。但海洋生物專家也擔心「澎湖章魚可能直到滅絕,都沒有正式學名」。
 導演陳冠宇說,因「石居」夜間覓食、隨漲潮出沒的特性,讓紀錄片拍攝過程異常困難。但儘管夜照有其危險,但每年到了捕撈章魚的季節,澎湖漁民仍不為所懼,讓潮間帶就像夜市一樣熱鬧。
 徐國揚也表示,這是澎湖人最迷戀的季節美味,但拍攝過程也發現牠越來越少「最近幾年尤其明顯,今年更是十多年來最少的一年」。
 紀錄片透過在地人物生動地介紹,呈現澎湖人如何與海洋相生相惜的故事,也希望能為「澎湖章魚」保留一個生存與繁衍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