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藝術很有事》 吳瑪悧實踐藝術、社群與教育的對話
【台北訊】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1月4日晚間十一點半播出〈吳瑪悧 用藝術雕塑社群〉,紀錄八○年代的吳瑪悧,從德國念完書回到台灣時,剛好是解嚴之前,社會風氣和時空非常動盪,促使她開始思考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創作許多批判、嘲弄、挑戰威權符號與體制的作品。但她的作品並非一昧地對立,而是對於社會的關懷與細膩情感的呈現,透過形式藝術傳達其理念及訴求。創作歷程超過四十年的吳瑪悧,近年投入參與式社群藝術,把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帶進社區,和居民們共同創作。

吳瑪悧是台灣當代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日前她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盪」,其中包含多層次意涵,可以是遊蕩,也能是盪鞦韆的盪。作品《盪》在美術館內陳列兩個鞦韆,其中一個擺滿了搖搖欲墜的碗盤,呈現一種危險的狀態,顯示與制度或系統形成一種對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關係;另外一個鞦韆,開放民眾體驗,用意就是想要「改變」,改變參訪者對於美術館空間的感受,不再只是純看作品,更可以讓民眾彷彿置身遊樂場般,將身體感投入於美術館,重新定義藝術在生活中的角色。

吳瑪悧投入「參與式藝術」二十年,她表示「後工作室」的創作形態,就是藝術家離開傳統個人創作的空間,走入不同的社區、環境及各種可能的地方去做創作。她強調,「符合當代藝術應反其道而行,將藝術家送到各社區,在製作或發展的過程,甚至也能讓社區共同參與」。吳瑪悧更以進駐金門烈嶼的藝術家林羿綺為例,不僅透過藝術家的眼睛看到金門更深入的地方,在拍片的同時也教導年輕學子技術,未來甚至也能繼續發現社區裡更多值得被記錄的事物。

身為首位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女性得主的吳瑪悧,不僅是台灣藝術創作的倡議先鋒,長期關注女性與土地記憶議題,深耕藝術教育領域的她,近年致力於社區藝術和環境生態行動與實踐。吳瑪悧認為,藝術是一個溝通的媒介,同時也是訓練感官與表達力更為敏銳的過程,將藝術家邀請到不同的社區,透過互相交流,就算是看展覽也能是好的「刺激」。

為了落實藝術美學教育,公共電視也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攜手合作,舉辦系列藝術推廣課程及座談,更邀請吳瑪悧至澎湖縣馬公高中與學生對談,除了說明創作歷程外,同時也分享推動在地再生的理念,如何將社區和藝術融合,創造新的價值與可能性。

〈吳瑪悧 用藝術雕塑社群〉將於1/4(週四)晚間十一點半公視《藝術很有事》播出,1/5(週五)晚間八點於youtube頻道上架。更多詳情,請上公視《藝術很有事》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pts.insidethe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