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坦言教養過程曾打小孩 籲父母「先處理情緒」《公視主題之夜SHOW》探討體罰議題
【台北訊】本週五(1/26)晚間十點《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韓國公共電視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The Child Next Door),本片由知名女演員李英愛擔任旁白,透過一位虐待孩子的單親媽媽,與畏懼母親的11歲男孩的故事,分別從家長與孩子的觀點,揭示偏激的教養方式對親子關係所造成的傷害,並試圖尋找原因。論壇主題以《不體罰,父母還可以怎麼教小孩?》為題,由心理專家鄧惠文擔任主持、邀請數想國總監吳麗芬,母女檔作家陳安儀和蘇雨桐,以及超過30名曾有被父母體罰經驗或關注其議題的公民來賓,共同思辨體罰以外的教養方式。

「零體罰」是世界教育的潮流,台灣法務部於2023年3月公告修正《民法》,擬刪除父母對子女的「懲戒權」,但此趨勢也讓許多父母在教養子女上產生許多疑惑。對此,曾出版過多本親子教養著作的知名作家陳安儀,本次特地帶著大女兒蘇雨桐上節目分享親職教養經驗,訪談中她大方地在鏡頭前坦言自身在教養孩子過程裡曾採用過「體罰手段」。

陳安儀回憶,她的兩個孩子大概4到9歲是挨打最多的時候,多半原因是姊弟吵鬧中引起,她半開玩笑指出當時最常用的「凶器」就是衣架,陳安儀表示,「我本來也是跟一般的父母一樣啊,覺得說我的孩子我不要打他,可是就會發現你做不到,我覺得對當時制止小孩的一些不當行為,它是有效的。」蘇雨桐也不諱言,「那種狀態的媽媽很可怕,看到她快要抓狂的樣子就會馬上閉嘴,可能那時候她的工作壓力算蠻大的,情緒累到一個極致,然後她真的是需要一個抒發的出口。」

在論壇討論的投票中,有過半的公民來賓認為「適當的體罰是不存在的」,作為母親的親子共學團領隊徐書慧表示,「體罰只是個控制跟讓對方痛苦的手段,當中有很大部分其實是抒發我自己的情緒,並沒有教育的意義。」長期耕耘教育界的吳麗芬更是直言,「體罰的目的就是讓他痛苦啊!那不痛苦就不是體罰了,怎麼會有適當的存在呢?」

公民來賓接著紛紛舉例曾因被父母體罰造成耳朵短暫耳鳴、身心靈跟性格被影響的狀態,甚至有因長期面對母親暴力傾向行為,導致嚴重的憂鬱症跟睡眠障礙的問題。而曾受到母親陳安儀「體罰」管教的蘇雨桐則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雙方有達成一個協議或規範的話,那我覺得是有適當的體罰存在的。」這讓主持人鄧惠文開玩笑問說,「你確定你媽不在這,你也是這樣講嗎?」蘇雨桐笑著進一步回應,「我媽給我的教育是既然你動手了,那你也必須承受動手的責任,後面我就有接受說那這就是對我的懲罰。」

談到父母在暴怒中處理情緒的方式,擔任教師的公民來賓舒涵透露自己的「冷靜小撇步」,是走到冰箱去拿喜歡的食物,藉此和小孩培養默契,讓小孩有感媽媽好像要生氣了,吳麗芬也提出自創的「十五秒急救法」,在快要失控時讓自己開始「嘴角上揚」並轉身離開,藉此給大腦時間理性思考,以避免衝動,吳麗芬建議大眾在教育小孩時,可以朝思考協助他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從中教他面對的方向著手,「處罰就取代他的責任,他責任已了,處罰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我們學會不要負責任。」

最後陳安儀補充說明父母教育孩子的困境,提到很多媽媽在打完小孩後其實都很後悔自責,但當下無法控制的原因可分為「情緒控制」和「不知如何管教」兩個層面,「父母的情緒影響子女,子女的行為影響父母」,她分享自己到實驗學校學到的高效能教養辦法,「在事發當下,先處理情緒不處理行為」,其實孩子可以不需要處罰,所需要的是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任,鄧惠文也強調「父母照顧者需要很多的支持」,親子間相互感受、理解彼此情緒的重要性。

《公視主題之夜SHOW–成為更好的家人》於1月26日晚間十點在公視頻道首播,週六(1/27)上午七點半重播,完整版節目內容同步上架「公視+」影音平台,也歡迎到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KKBOX、Sound On、Firstory等六大平台上搜尋,就能在節目播出當周收聽最新的podcast節目音檔。更多詳情請至公視主題之夜SHOW臉書粉絲專頁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themenigh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