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沈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 看見台灣海洋的美麗與憂愁
【台北訊】即將於3/24起,每周日晚間九點,公視頻道播出、公視+、LINE TV上架的《沈睡的水下巨人》,是台灣第一個以「海洋沈船生態」為題的紀錄片,八集各三十分鐘的精彩內容,將帶領觀眾潛入水下35-52米,認識美麗沈船與海底現況。節目開播前,製作人李景白、主持人王陽明共同出席記者會,和大家分享水下拍攝的艱辛與點滴。

《沈睡的水下巨人》以最高規格-8K/120fps/RAW記錄台灣各海域的沈船,包含蘭嶼八代灣沈船、綠島綏陽艦、宜蘭萬安艦、澎湖凌雲艦及二戰飛機、小琉球鎮海艦,以及恆春車城的中正艦及中榮艦,希望能在大海侵蝕破壞之前,完整呈現沈船目前的樣貌。主持人王陽明與製作人兼水下攝影師李景白配戴全面鏡,在水下對話,帶領觀眾身歷其境、探索沈船。另外,更邀請台灣知名的跨界音樂編曲大師李哲藝,為《沈睡的水下巨人》量身打造節目配樂,展現最在地的影音饗宴。

特地出席記者會的公視副總經理謝玒玲表示:「公視長期關注生態和環境議題,像是《我們的島》、《阿聰現煮時 島的行動客廳》等節目;《沈睡的水下巨人》以台灣近海沈船的海洋生態為題,讓我們看見美麗的海底風光,也發現了海底生物面臨什麼樣的危機,感謝製作人李景白帶領的團隊,有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才能讓全世界的朋友看見不一樣的台灣之美。」而LINE台灣暨 LINE TV 執行長陳立人也在會上分享:「LINE從2013年扎根台灣,如何運用科技影響力,與社會、產業、環境共生共榮,一直是我們最在乎的事。《沈睡的水下巨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現,我們運用多元生態圈的力量一起推動這部優質作品,倡議海洋保育議題,讓更多台灣觀眾看到美麗珍貴的海底世界。」

水下拍攝深受氣候、海浪、洋流和能見度等因素影響,主持人的潛水技術、體耐力、膽識備受挑戰,儘管已有多年自由潛水的經驗,王陽明為了這次的主持工作,仍花費許多心力準備,他十分感謝製作人李景白的包容,以及在深海拍攝時給予的協助與鼓勵,讓他能更大膽地超越自己。首集「蘭嶼八代灣沈船」片中,團隊跟著王陽明在船艙內穿梭探險,他興奮地對著鏡頭說:「這是國際型的沈船,上面有好多珊瑚、好多魚,這個生態環境真是太驚奇了,這就是沈船存在的意義,我這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然而去年底小犬颱風重創蘭嶼,八代灣沈船也受到大規模破壞,部分附著船上四十年的海洋生物被一掃而空;曾經的榮景瞬間消失,而這也是團隊拍攝沈船的初衷,因為「沈船,不會永遠是現在的樣子!」製作人李景白感嘆地說。

製作人李景白在記者會上談及挑選王陽明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原因,他直言:「必須要熱愛海洋、敢冒險、心理素質強,而且他還得天獨厚可以免手平壓,非常適合。」王陽明則聊到一次在澎湖拍攝的驚險當下,他說:「那次水下的海流很強,潛導也漂走,其實我自己有點害怕有點慌,但我告訴自己要冷靜,最後白叔判斷,決定放棄那一趟的拍攝。」而王陽明因為怕家人擔心,到現在還沒告訴老婆這件事。

在這一年半的拍攝期間,平均每艘沈船下水近百次,節目主軸以沈船作為生態指標;沈船提供生物棲息與繁衍的空間,類似人工魚礁的功能,理當讓海洋生態更生氣蓬勃,但有些船艙內空無一物,像座陰森的鬼城,好不容易遇見成群的魚,往往是物種單一、體型偏小的魚種,製作人李景白回想這十年來在台灣水下拍攝的經驗,未曾見過海洋食物鏈頂層的鯊魚,他感嘆地說:「台灣的海已經送進加護病房了,我們擁有漂亮的海,卻沒有魚,因為人類的過度漁撈,忘記海洋的資源其實是有限的,希望大家能有海洋文化的概念,而不是海鮮文化。」李景白更進一步說明,海洋生態不健康,絕對不是單一族群的問題,供需各方都有責任,期盼藉由這個節目,呈現台灣周圍海域的現狀,讓大家看見問題。

為了搶時間記錄水下的鋼鐵巨人,《沈睡的水下巨人》團隊就算氣候不佳也要嘗試下水,曾遇過海面上晴空萬里,深入海底後變成能見度超低的黑夜,往往花了一整天拍攝,只帶回幾分鐘、還不一定能用的畫面,拍攝檔案與播出檔案比例為500:1,精心製作的節目內容,希望讓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台灣觀眾,看見海洋的美麗與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