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的回望》紀錄片 8紀實攝影家見證解嚴狂飆年代
【台北訊】公視「紀錄觀點」將於9月5日晚間首播紀錄片《深淵的回望》,藉由「自立報系」、「人間雜誌」八位紀實攝影家的鏡頭,帶領觀眾重回1987年台灣解嚴前後的真實氛圍,看見被遺忘的角落與人民。今日(9/4)特於三創園區舉辦特映會,雙導演謝光誠、王怡晴、主角攝影家謝三泰、蔡明德、侯聰慧、許震唐等人皆出席,分享創作與生命故事。

「我覺得最好的時代就是解嚴前後,各路人馬、各種思想在那個時候衝撞,攝影圈大家都認識、互相交流。」何經泰在影片開場,回憶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

《深淵的回望》主角何經泰、謝三泰、蔡明德、鍾俊陞、侯聰慧、廖嘉展、顏新珠,解嚴前後任職於自立報系或人間雜誌, 發表了眾多有影響力的攝影作品。何經泰的「都市底層」、侯聰慧的「龍發堂」系列、顏新珠進駐花蓮部落揭露肺結核真相,都為底層弱勢發聲。蔡明德的「殺虎」,更躍上國際版面並促成動保修法。謝三泰拍下無數街頭抗爭、及鄭南榕自焚後第一手畫面;鍾俊陞追踪後勁煉油廠公害、蓋木柵動物園的原住民工人…都為台灣社運與環境運動狂飆年代,留下定格見證。而廖嘉展拍攝濁水溪變貌系列,激發了許震唐的鄉土意識,發表「南風」、「游牧在溪流的人」等紀實報導。

以攝影報導為主軸的人間雜誌,為解嚴時期留下許多的痕跡,蔡明德談及人間雜誌與創辦人陳映真,他道:「它是報導者也是參與者,甚至是介入者,我們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去做報導,陳映真常問我們,這個人有沒有吸引人、有血有肉的故事?」鍾俊陞則分享成為優秀攝影者的條件,他說:「我覺得要成為一位好的報導攝影者,首要條件必要有豐富的知識,可以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而不只是拍一個決定性的瞬間,一張照片背後是有很多故事的。」

自立報系攝影記者謝三泰,長期關注社會運動及弱勢團體,他回想起1989年四月,因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引發北京學運,他受派到北京採訪長達40天,拍下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珍貴畫面,但六四事件爆發前,卻被長官以人身安全理由要求撤退,令他至今抱憾:「身為一個記者應該要留到最後,這是我的工作。」謝三泰回台後以辭職表態,自此轉換跑道,從事攝影教育工作。謝三泰出席特映會時對此回應,他表示心裡已經放下六四事件,因為「攝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謝三泰相信,影像具有存在的價值,而且永遠不變,希望透過相機傳遞給下一代。

廖嘉展與顏新珠後來結為夫婦,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921大地震後,投入南投埔里社區創新營造至今,用另種方式延續當年人間雜誌的理想性。顏新珠說:「我覺得相機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吧,你用什麼眼睛,你用什麼腦袋,去看待這個世界。」

特映會現場座無虛席,跨世代攝影工作者、媒體人、導演上百人齊聚,曾擔任自立晚報記者、社長的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感性致詞:「導演超越特定年代,探索攝影的意義、攝影家的角色、攝影者和被攝者的關係等課題,影片中侯聰慧回憶拍攝龍發堂病患時,他說攝影機在當下對被攝者來說是霸權的武器,但是攝影工作者在街頭採訪時,卻是弱勢的,兩者間的反照非常有意思,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影片獲得更多啟發。」

身兼《深淵的回望》導演、製片、攝影、後期剪輯的王怡晴說,大學時期她就對80年代的紀實攝影感興趣,新冠疫情期間,翻到當年何經泰「都市底層」攝影展留下的筆記, 於是起心動念,想把這群攝影家的故事與時代記錄下來:「時代的演變,像是溫水煮青蛙,我們無法關掉火,但可以時刻覺知我們的處境,走向AI的數位時代的同時,也要保留與人交流的溫度。」王怡晴強調紀實攝影需要蹲點、花時間培養與被攝者之間的信任,才能完成經典,和速成的手機快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本片歷經近三年的拍攝與後製作業,導演謝光誠直言過程難免遺憾:「聯繫過程很辛苦,攝影師有些已過世或失聯,受訪者同意受訪都是緣分,像是潘小俠老師,雖然在住院前聯繫上,卻沒等到他出院就離開人世,紀錄片就像一段旅程,必須不斷調整故事的方向。」

《深淵的回望》9/5(四)晚間十點,於公視頻道「紀錄觀點」首播、公視網路直播頻道(YT)同步播出、公視+同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