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觀點《家根拼圖》4/10首播 四攝影家透過鏡頭詮釋「家」的面貌
【台北訊】公視「紀錄觀點」將於4月10日周四晚間10點首播紀錄片《家根拼圖》,透過四位來自台灣不同角落的攝影家視角,探索他們獨特的生命故事,以及各自對「家」的感悟。公視今(4/8)特舉辦特映活動,《家根拼圖》導演馬立群、主角鄧博仁、鍾順龍、汪曉青皆出席觀影,公視總經理徐秋華也全程參與給予支持。

《家根拼圖》四位主角雖然來自不同領域背景,卻都同樣透過影像刻劃「家」的不同樣貌,拼湊出一片片屬於家的記憶,更深刻展現人與故鄉之間的情感羈絆。《家根拼圖》導演馬立群表示:「這部紀錄片不僅展示攝影作品或探討鄉愁,更多的是他們如何面對故鄉與自我身份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透過這些人物的創作歷程,引領觀眾看見家鄉如何形塑並影響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馬立群談及《家根拼圖》的創作過程,其實與自身家庭的背景相關,他道:「父母過世之後,好像失去家的感覺,拍這部片好像也是自我療癒的過程,拍完這部片之後,我覺得家是一個流動的地方,其實家就在我的心裡,希望把心中的家拼湊出來。」

長期用鏡頭報導台灣街頭運動的謝三泰,年輕時對家鄉澎湖抱著既愛又恨的複雜情感,甚至一度疏離。然而歷經多年漂泊,他仍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試圖重建兒時記憶,也重新梳理自己與故鄉的關係。謝三泰感嘆:「小時候過著窮苦日子,讓我痛恨貧窮、厭惡澎湖,但漂泊多年後,回過頭才真正感受到家鄉帶給我的一切。」於是,他開始透過攝影記錄這座島嶼的點滴,從鏡頭裡找回那份遺失的回憶。

北漂二十幾年的鄧博仁,目前仍擔任平面媒體的攝影記者,儘管遠離屏東老家數百公里,內心始終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歷經奶奶離世、母親生病,家人成為他最深的牽掛,而這份情感也化為他創作的養分。在《我也很想家》系列作品中,鄧博仁運用複合媒材拼貼不同時空的記憶,將過去與現在交織,層層堆疊出「家」的面貌,流露出對故鄉與家人的深切思念。「遇到困境的時候,家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是鄧博仁對家的完美詮釋。

曾擔任攝影記者的鍾順龍,36歲時決定返回花蓮鳳林務農,他透過攝影,記錄在田園生活中的日常細節、捕捉家鄉純粹而樸實的美好,也藉此傳遞他對家人和故鄉的依戀。鍾順龍說:「家是一個最簡單自在的空間,是可以與家人共享生活點滴、共築夢想的地方。」對他而言,家不僅是生命的起點,也是心靈最終的歸宿。

國際知名藝術家汪曉青,則以獨特方式詮釋對「家」的定義,她表示:「家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生命中經歷所有『第一次』的場所,是我與家人、故鄉情感交織的地方。」她的系列作品《母親如同創作者》持續拍攝長達22年,如同時光隧道的視覺再現,不僅記錄她與兒子的成長與改變,更用影像構築跨越時空的對話,真摯描繪母子情感的流動變化。女性的攝影創作在台灣相當罕見,她期許自己能拍到生命最後一刻。

《家根拼圖》記錄四位主角如何用鏡頭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除了表達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也呈現他們各自對「家」的詮釋,更進一步探討個人身分與故鄉之間的深層意義。《家根拼圖》通過細膩敘事和動人影像,期待讓觀眾感受到故鄉在每個人生命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家根拼圖》將於4月10日周四晚間十點,於公視頻道紀錄觀點首播、公視網路直播頻道(YouTube)同步播出、公視+同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