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公視主題之夜》將於週五(7/26)晚間十時於公視主頻道播出紀錄片《與颱風鬥智》(Mega Crisis: Forecasting Super Typhoons)。由主持人蔡詩萍與來賓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吳俊傑對談氣候變遷下的颱風觀測。
2016 年 10 月,芙蓉颱風侵襲日本久米島。它的中心氣壓為 905 百帕,達到日本史上最強等級,風速也高達每秒 59.7 公尺,狂風摧毀房屋, 甚至電線桿也被折斷。2017 年 8 月,哈維颶風重創美國南部,總雨量達 1300 公釐,創下美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估計損失高達 1750 億美元。
預測颱風或颶風的路徑及強度,在全球各地都變得越加困難,罪魁禍首指向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大量海水蒸發後進入大氣層,水蒸氣便成為生成颱風的能量來源。
琉球大學學者伊藤康介分析 26 年來,在太平洋西北部生成的 652 個颱風路徑,發現預報資料與實際路徑的誤差逐年增加。颱風預報偏差逐年變大,而現有預報系統很可能已跟不上颱風發展。
倘若颱風預報錯誤,最壞的狀況可能導致數百萬人無家可歸。《與颱風鬥智》片中進行模擬實驗,在東京東區模擬強颱來襲時的災害狀況。實驗中,颱風以 930 百帕的強度登陸後,東京灣潮水高漲 5 公尺,洪水淹沒慌忙撤離的群眾,五個行政區有三分之一以上淹水,數千人面臨生命危險、可能死亡,即使颱風過境,也有數十萬居民留在淹水區內,缺乏水電瓦斯等維生系統、等待奧援。
為解決颱風預報失準的問題,氣象研究人員嘗試透過搭乘飛機,直接進入颱風內部觀測。名古屋大學坪木和久教授與研究團隊,利用「投落送」裝置進行觀測。「投落送」內部感應器可以測量風速和氣壓等資料,團隊計畫投下「投落送」到颱風內部,以取得颱風系統的立體輪廓。
此外,當今處於資料倍數增加的時代,結合大數據資料的氣象預報有效提高準確度。這些資料包括在全球航行班機所測得的溫度、濕度和風力,智慧型手機所蒐集的氣壓資料、以及汽車雨刷所取得的降雨資料等。人工智慧在消化這些資料後,便能即時預報,成為提供預報準確度的關鍵。
全球暖化造成日益嚴苛的異常天氣,危害到每個人的未來,為了將災害影響降到最多,必須繼續依賴人類的知識、智慧和經驗,對抗大自然的威脅。
《與颱風鬥智》於週五(7/26)晚間十時公視主頻播出後,《公視+》串流影音平台也於週六凌晨 0 點上架 https://www.ptsplus.tv 。當週週六(7/27)上午七點半於公視主頻重播,週日(7/28)下午一點於公視三台重播;《公視+》影音串流平台自 7 月 27 日週六凌晨 0 點起至 8 月 2 日週五 23:59 止免費收看。
7/26 《與颱風鬥智》首播:當傳統颱風觀測失準、風災雨災加劇,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