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20世紀初,韓國與中國同樣面對日本野心勃勃的侵略行動,兩個政權之間以「空軍」為橋樑巧妙地牽起聯繫,而築起這座橋的便是被譽為韓國「空軍之父」的崔用德。本週五(8月14日)晚間十點,公視主頻道首播紀錄片《天空中的革命家》 (The Rocking Sky) ,由韓國KBS製作、臺灣公視協拍,介紹崔用德的傳奇一生。
1910年,日韓兩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名存實亡,進入日本佔領時期。崔用德於「三一運動」後擁護流亡在華韓籍人士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獲中國第一位韓籍飛行員徐日甫的引薦,進入保定航空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空軍戰力被證實為左右勝負的關鍵,中國軍閥意識到空戰能力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培育飛行員;崔用德在1924年投入軍閥吳佩孚麾下,從無數的軍閥混戰之中,淬鍊自我,得到武裝實戰的寶貴經驗。
力主一統中國的蔣介石,同樣了解空軍不可或缺,更於日本數度侵華行動中,見識到日本空軍的強悍,亟欲快速培養空戰能力。1927年,蔣介石延攬空戰經驗豐富的崔用德,前後擔任軍政部航空第一隊副隊長、中央航校飛行教官等職,甚至在崔用德摔斷腿之後,仍安排他接任南昌航空站總站長、成為前線基地最高指揮官之一,足以顯見他在國民政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蔣介石更極度仰仗他的空戰能力。
作為武裝抗日戰線的主要勢力,韓國獨立運動人士選擇加入中國國民軍中,共同抵禦日本的侵略。建國大學常虛教養大學教授孫豔紅指出,「當時加入中國軍的人幾乎都有中國國籍,以中國人身分進行韓國獨立運動,同時扮演兩種角色。」
1942年崔用德離開中國空軍、加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光復軍,雖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有了自己的軍隊,但光復軍因主要於中國活動,必須接受中國政府支援與規範,行動處處受限。從軍多年的崔用德因深獲蔣介石信任,接下光復軍總務處長一職,並從中斡旋為光復軍爭取到更多資源。「(崔用德)最終利用了總務處長的職位,扮演和中國政府溝通的橋樑角色。」那羅歷史研究所所長洪善杓解釋。
二戰後,韓國獨立,崔用德返回韓國,主張臨時政府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支空軍部隊,擔任「規劃空軍委員會」總負責人。1949年10月1日,大韓民國空軍正式誕生,崔用德終於能在祖國的天空之上,展翅飛翔。
《天空中的革命家》於8 / 14本週五晚間十點於公視主頻播出後,當週週六(8 / 15)上午七點半於公視主頻道重播,週日(8 / 16)下午一點於公視三台重播。《公視+》串流影音平台於週六凌晨 0 點上架,並自8 / 15 週六凌晨 0 點起至 8 / 21 週五 23:59 止免費收看。
公視主題之夜今晚首播紀錄片《天空中的革命家》 橫跨中韓抗日歷史 韓國「空軍之父」崔用德開拓飛行路
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