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創下臺灣首例赴WTO總部採訪 開箱塵封近20年入會議定書
 【台北訊】公視《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最後一集〈談判國家隊〉,創下臺灣媒體首例飛過9771公里,遠赴瑞士日內瓦採訪拍攝「世界貿易組織」WTO總部,第一手拍攝到塵封近20年、2002年代表團所簽下入會議定書,高約30公分,比俄羅斯還高,臺灣經貿實力不容小覷。而入會談判農業主談人陳武雄朗讀當年減讓項目談判時、天人交戰所寫下的詩〈浴火鳳凰〉,也忍不住哽噎,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的本集導演徐浩軒特別能領會,他不捨地說:「沒有人想背負罵名,但是,總得有人坐上談判桌。」該集於3月16日週二晚上十點公視主頻首播,「4K版」同步在《公視+》上架。( https://lihi1.com/ZpzbK
 
 長期關注藝文、歷史及社會議題的徐浩軒,師從陳懷恩,曾參與「他們在島嶼寫作」余光中《逍遙遊》、瘂弦《如歌的行板》及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編劇暨副導演,執導《公視新創電影 不發火》、《公共電視文學face&book》等。他表示,最初接下本系列紀錄片中〈人口精算師〉與〈談判國家隊〉兩集,就是終能學以致用,做經濟議題紀錄片,更能赴WTO總部朝聖。
 
 他分析,中國暫停台灣鳳梨進口,燃起了國人對國際經貿的關注,其實,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農產貿易糾紛重複上演。在〈談判國家隊〉集中,回顧WTO入會談判的幕僚團隊,如何經歷12年的協商和努力,在政治現實中,重新為台灣開啟參加國際組織的大門。除了說明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如何摸索自立之途,如何逆游融入世界體系,也將探討進入WTO前後對台灣社會造成的衝擊。或許,臺灣目前面臨的國際貿易問題,可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1979年臺美斷交,80年代的臺灣,在政治舞台上徹底失去了發言權,只能用大量的Made in Taiwan的代工產品,讓世界繼續認識臺灣。臺灣從美國市場賺取了大把的外匯,但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也必須開放臺灣市場。
 
 時任中華民國駐WTO大使朱敬一(2016-2019)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是一個小國,加入體制性國際組織,對我國能有比較大的保護,有「經貿聯合國」之稱的WTO就這樣的一個平台,猶如司法機構,如果有爭端,有解決爭端的機制。如果沒有加入WTO「我們要跟強國要求平反、撤銷,難如登天!」「所以,對於有沒有參與一個正式國際組織的臺灣來說,加入WTO,對我們真的是很重要」。
 
 時任國貿局多邊組組長劉志宏就指出,先前外派美國華府,欲參與於美國國務院舉行的貿易限制、貿易管制公聽會,就因地位不對等,「被美國官員直接請出去!」更不可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所以,當他拿到WTO的正式證件,「可以與各國平起平坐,甚至可以主張不同的意見,反對對方的主張,那個時候的感覺,真的錯綜複雜。我也有這麼一天有這個機會,從被趕出去的一個人,到能夠指著他說 你不對。」
 
 2002年元月,我國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簡稱「Chinese Taipei」)正式加入WTO,當時排名世界前20大貿易經濟體的臺灣,入會議定書厚達6000多頁,高約30公分,比俄羅斯還高,總計關稅減讓項目達8982項之多。
 
 從1993年起擔任農業入世主談人的陳武雄,接連和26個國家進行農業談判,每次談完都臉色鐵青出來,獨自沿著日內瓦的雷夢湖踽踽獨行走回旅館,國貿局官員總跟他開玩笑說:「真怕你跳下去湖裡!」,他淡然笑笑說:「不會啦,寫寫詩就好」。在近20年後,陳武雄再唸著當時所寫下的詩〈浴火鳳凰〉:「回到雷夢湖邊,來向日內瓦的地標告別,英籍摩藍主席的木槌聲,將臺灣送上了,世界最大經貿組織的舞台,五個木槌聲等了十二年…我說農民所得偏低需要補助,對手說哪個國家沒有需要補貼的人,我說農業弱勢需要保護,對手說保護下還有什麼貿易自由可談…」唸到「等了」,陳武雄已經哽噎。
 
 《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系列紀錄片由杯杯文創伙伴公司製作、新生代導演徐浩軒、許雅婷執導,金鐘影后王琄配音,關注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罕為人知的關鍵性人物與故事,四集分別為〈人口精算師〉、〈台灣製造的美援時期〉、〈翻轉命運的土地改革〉、〈談判國家隊〉(3/16)。每週二晚上十點於公視主頻首播,「4K版」同步在《公視+》上架。( https://lihi1.com/Zpz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