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本週五(1/6)晚間十點《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匈牙利紀錄片《我不是倖存者》(Born in Auschwitz),描述一位懷孕的猶太少女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產下女兒,背負作為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傷疤成長,母親的創傷留給女兒,甚至傳給外孫女。本片花費數年橫跨五國,記錄了這對母女的創傷告解之旅,更呈現出政治暴力事件對三代女人的漫長陰影。
映後論壇以《政治暴力創傷的孤獨繼承人》為題,特邀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政治受難者的後代施又熙、林小雲和王芃、以及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並越洋連線獲獎無數的紀錄片夫妻檔導演艾絲特·謝克(Eszter Cseke)、安德拉斯·塔卡斯(Andras S. Takacs),以談話圈的形式談論政治受難者後代的心理經驗,與如何開創政治暴力創傷療癒中的公共空間。
施又熙的父親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談到作為政治暴力受難者子女的成長過程,施又熙有感而發地說,「其實受難者的家屬等同於受難者」,家屬的經歷雖不是在獄中,卻面臨著社會給出「我們要活得很堅強」的框架。回憶起幼時家中曾有疑似特務入侵的恐懼經驗,施又熙不諱言,經歷過諸如此類的事件後,導致自己至今在面對外界時,在情緒上經常會有一種「局外人」般的解離狀態。
施又熙的女兒王芃在分享時,情緒一度激動哽咽無法言語,專責政治暴力創傷療癒工作的促轉會委員彭仁郁見狀表示,「白色恐怖在台灣很難被談」,家屬在公共場合講述時多少都需承擔社會壓力,彭仁郁提及接觸過的政治受難當事人原本認為已事過境遷,但後來還是會開始自我察覺到心理上的創傷,「過去硬是壓抑下來的創傷場景,說不出來的感官身體經驗會回來。」而王芃平復情緒後坦言,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是處在一個不太穩定的狀態,自己就如同電影中的三代主角般,「希望能夠自由的表達情緒」,這件事情或許已過去了,但還是要引以為戒。
在旁的林小雲也提到自己在面對公共場合時有多次「失語」的經驗,她說,起先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受到傷害,內心的潛在擔憂是會被不當的議論,更深怕表達時會引起任何誤解,反倒擾亂了原來的思緒。對此,主持人鄧惠文表示,「最深沉的傷痛其實都講不出來」,要說出真實的東西,說法跟語言需要自己重新再建構,「無論是跟法律或任何社會主流價值有偏離的事件發生時,當事者和家屬們所承受的,都是大眾很難想像的一種孤獨。」
《我不是倖存者》在匈牙利獲得極大的迴響,引發大眾思考當今與未來的人們該如何面對國家、家族的政治暴力創傷。紀錄片導演艾絲特在受訪時表示,「此故事不只是紀錄歷史,也想讓大家從中學習與試著談過往的創傷經驗」,林小雲感動地說,「這部片深入到受訪者的生命經歷,去理解他們受到事件影響後的真實過程,期盼我們的社會也可以正視、理解和釐清」,最後彭仁郁提問,「究竟這些複雜跟異質的聲音是否能夠在公共場域裡出現?」希望透過討論來引起大家的反思,也能共同邁向療癒的路程。
《公視主題之夜SHOW–我不是倖存者》於1月6日晚間十點在公視頻道首播,週六(1/7)上午七點半重播。公視+( https://www.ptsplus.tv ) 則於1月6日晚間十點上架至2月4日為止可免費收看,也歡迎到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KKBOX、Sound On、Firstory等六大平台上搜尋,就能在節目播出當周收聽最新的podcast節目音檔。更多詳情請至公視主題之夜SHOW臉書粉絲專頁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themenightshow。
政治受難者家屬談白色恐怖「失語」!?《公視主題之夜SHOW》探討政治暴力創傷相關議題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