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網路及媒體投書對「聽海湧」的批評指教 本會回應
有關近日網路及媒體投書對「聽海湧」的批評指教,本會說明如下:

本劇為懸疑類型戲劇,以二戰期間為背景,講述婆羅州日軍戰俘營,臺籍監視員的故事,帶出各國角力、日治時代臺灣人的艱困處境和身分認同問題。

製作團隊針對題材進行扎實研究,包括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口述歷史、自傳回憶錄、新聞報導、政府及國際法庭審判相關歷史文件、歷史影像與聲音等,並從中取材符合戲劇所需的元素及設定加以編寫創作。

導演回溯創作本劇歷程,在故事發想時,與編劇透過《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初識了「臺籍戰俘監視員」柯景星及這群人的特殊遭遇,進一步找尋相關新聞報導與資料,包括1997年中研院蔡慧玉老師《走過兩個時代的人 台籍日本兵》、藍適齊老師針對北婆羅洲戰犯審判的學術研究、臺籍戰俘監視員(如簡茂松)的自傳,以及李展平先生所撰寫的《前進北婆羅洲—台籍戰俘監視員》,其他尚包括中研院台史所鍾淑敏所長,針對東南亞臺籍戰俘監視員的相關研究;從澳洲戰爭紀念館龐大的數位檔案中,找到當時軍事法庭中所有臺灣人受審的相關出庭與答辯紀錄;澳洲學者針對二戰軍事法庭的研究;另外自日本和美國的國會圖書館或其他管道取得的北婆羅洲戰俘營月報、戰後日方辯護律師的身份資料與回憶錄;北婆羅洲戰俘營中男、女戰俘所留下的速寫、回憶錄等。製作團隊持續擴大研究資料的來源,同時拜訪政大歷史系藍適齊教授,並邀請他擔任歷史顧問。

由於故事本身有許多細節需要建構,因此導演、編劇和攝影師、美術指導和製片兵分兩路前往婆羅洲,除了採集赤道熱帶特殊畫面與聲音外,也搜集了當地華人、馬來人、原住民的各種生活細節,包括房舍樣式、食物、服飾配件等,但最重要的,透過北婆羅洲的顧問,在當地的博物館與圖書館中找到北婆羅洲觀點對二戰、對臺籍戰俘監視員描述的各種珍貴資料,此行得以從北婆羅洲的角度重新認識臺籍戰俘監視員,也讓「聽海湧」的故事更加立體化、視覺化。

「聽海湧」劇中人物的設定乃參考以上收集資料,並非改編特定人物,亦非卓還來領事的紀錄片。近日網路上將劇中虛構人物羅進福與歷史上真實的卓還來領事連結,並非事實,此不實指控已嚴重扭曲創作者與本劇製作初衷,也對卓家遺族造成傷害,公視至表遺憾。

「聽海湧」戲劇播出之後,引發廣泛迴響與討論,公視感謝各界的鼓勵及支持,也虛心傾聽相關的建議或指教,作為未來製播的參考。公視長期致力推動優質戲劇,支持影視產業多元類型內容,藉由時代劇的推出,打開戲劇的視野與對話的空間 ,期盼更多團隊投入時代劇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