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BBC紀錄片《死了更好?》探討「我們需要安樂死嗎,身障者怎麼看?」
【台北訊】本週五(5/23)晚間十點《公視主題之夜SHOW》將播出由BBC製作的紀錄片《死了更好?》(Better Off Dead?)。該片由英國身障演員莉茲卡爾 (Liz Carr)前往加拿大,探討世界上一些最寬鬆的「協助自殺」法律所帶來的影響,藉此思考在身障人士經常被告知「死了比身障更好」的社會裡,放寬安樂死法律是否真的合適。

片中主角莉茲從7歲起就因罹患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而必須使用輪椅,她在英國既遇到呼籲修改法律的夥伴,也遇見為維持現狀而奮鬥的其他身障活動人士。莉茲認為,殘疾並不會讓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擁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她藉此拋出深刻提問:「我們真的應該給予社會更多的權力,來結束這群人的生命嗎?」

本集論壇以《我們需要安樂死嗎,身障者怎麼看?》為題,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擔任主持,邀請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律師紀岳良,與7位關注安樂死議題的身心障礙者公民來賓,共同探討身障者對安樂死的權益和看法。

自小罹患血管淋巴瘤的家淇表示:「我希望台灣安樂死可以合法化,它對我來說就像保險一樣」。描述起疾病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她坦言希望能有選擇權,有尊嚴地告別世界,家淇表示:「當我們把『選擇權』放在手裡,我不就會覺得這好像對不起誰,反而是當你選擇這件事時,你應該要問自己,『你對得起你自己嗎?』,如果問心無愧,我覺得沒有必要跟誰去交代我們要生要死。」

紀岳良律師也指出,現代醫療技術仍無法解決許多病痛,台灣目前安樂死制度未合法化,缺乏讓患者有尊嚴結束生命的選擇:「為什麼我們要讓一個人這麼痛苦地走完他生命的最後這一段?為什麼我們沒有那個權利選擇好好地死?」他以荷蘭為例,安樂死制度實施近四十年,使用比例僅約4%,主要為自主性高的白領階級和知識分子,未見濫用情況。他建議大眾思考:「安樂死純粹是一個選擇,並非對立問題」,死亡對逝者無意義,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的權利至關重要。

李玉嬋教授則從心理層面提出不同思考角度,分享了作家瓊瑤與其視障父親對生命去留做出不同選擇的故事,提及許多人選擇安樂死是以「減輕家屬負擔」為出發點:「很多人覺得自己有選擇權,但我不想要家人是以這種方式離開,好像你覺得我不能承擔愛的負擔,事實上我願意啊!」她同時呼籲,「這個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強調應致力於創造生活自立的可能性,保障知的權利,並提供足夠的科技進步與輔具協助,而非僅以安樂死作為解決方案。

身障者哲彰分享自身經歷,曾因肺炎住院時,醫護人員竟先詢問家屬是否要救治,讓他深感身障者生命被輕視。他表示雖支持安樂死選擇權,但擔憂若無合適條件限制,可能使弱勢身障者被迫結束生命:「如果大家都覺得說應該去安樂死,更有可能會讓資源沒辦法進來,而使得本來可以有資源的人變成沒有資源」,藉此強調安樂死條件設定必須謹慎。另一位脊髓損傷的身障者光光直言,身障最大挑戰來自社會歧視而非身體限制。他無奈地提到自己曾被公車司機拒載:「下這麼大的雨,又是一個殘障,不會在家裡就好了。」光光反思:「我不過就是下班要回家」,並表示身障者需要練習「被討厭的勇氣」,這是成為身障前從未想過的事。

最後主持人劉珞亦表示,討論安樂死的重點不在於單純的是或否,而在於如何設計適當條件和程序,更深入理解每個人對安樂死的需求。正如紀律師所言,安樂死討論的核心並非死亡本身,而是如何讓人好好活著,這才是制度設計的重點所在。

《公視主題之夜SHOW– 死了更好?》於5月23日晚間十點在公視頻道首播,週六(5/24)上午七點半重播,完整版節目內容已上架「公視+」影音平台,也歡迎到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KKBOX、Sound On、Firstory等六大平台上搜尋,就能在節目播出當周收聽最新的podcast節目音檔。更多詳情請至公視主題之夜SHOW臉書粉絲專頁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themenigh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