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藝術很有事》記錄藝術家李明則以漫畫筆法述說土地記憶
【台北訊】公視旗艦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推出全新一集《李明則,人生一幅畫》,製作團隊走入藝術家李明則的畫室與展場,貼近記錄他如何自由揮毫、細細描繪,以漫畫筆法與民俗圖像拼接出他眼中的台灣面貌。

1957年出生於高雄縣岡山鎮後紅里的李明則,1977年畢業於台南崑山高中第一屆美工科,1981年榮獲第六屆雄獅美術新人獎,1984年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行《武俠世界》個展。此後無論國內外的個展或聯展皆從未間斷,創作力旺盛。1997年更以作品〈儒林外史〉代表台灣登上威尼斯雙年展,作品陸續為澳洲白兔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典藏,其藝術成就備受肯定。

李明則早期畫作以作品〈中國風〉參加雄獅美術比賽,解嚴後重新梳理脈絡,創作出〈台灣風〉,近年則延伸至〈走自己路的〉。他擅長運用生活週遭的元素入畫,搬到高雄明德新村創作〈明德新村〉、〈左營蓮池潭〉等作品;〈拾到寶〉系列以複合媒材創作,完整地呈現出李明則從老物收集到物體結合繪畫的各式發展,轉化成當代藝術的面貌。

李明則以漫畫筆法融合民俗圖像、生活記憶與在地風景,形成強烈個人語彙。他表示,「線條可說是漫畫的精神」,而自己正是以「漫畫的精神來表現生活」。童年從鄉下轉學至岡山鎮後,放學路上雜貨店販售的連環漫畫成為他最早接觸的視覺啟蒙。臺灣漫畫家葉宏甲、陳定國、淚秋等人的武俠作品,以及武俠電影《獨臂刀》的戲劇張力,都深深吸引著他。他回憶,武俠漫畫誇張、生動,充滿想像力,遠比文字更加吸睛。求學時期,他甚至曾自己動手繪製連環漫畫,供同學傳閱,看到大家讀得津津有味,也讓他從中確立了連續式敘事與漫畫式劇情的創作方向,並延續至今。

他以2017年至2024年間完成,高逾3米、總長11米的六聯屏鉅作《走自己路的》為例,說明其創作理念。該作品源自「畫電影海報」的概念,最初書生與各門派相約於恆春大尖山、小尖山討論門派之事,如果意見不合便會立即開打。李明則將創作當時台海局勢納入畫面,並以漫畫中典型的黑衣與白衣角色象徵壞人與好人,形成鮮明對立。畫面中壞人原本聲勢浩大,但隨著風雨變化,庭院中風向漸變,暗藏危機。作品也融入來自不同國家的卡通人物作為正義象徵,搭配台灣城市地標,傳遞「台灣要先自立自強,各國才會來援助」的意涵。而以台語命名《走自己路的》具有雙重意味,他說:「一個就是我畫畫的路,一個就是台灣自己走的路。」

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沈裕昌表示:「李明則是跟時代互動很深的創作者,能夠發現一般人在時代中看不出來的奇怪、特殊跟有趣的部分,然後具有洞見的把這些東西,以一個藝術家的造型能力和視覺手法創造在他的畫面上。」

他更分享:「李明則的山水創作多採古代輿圖式的散點布局,並以自由筆觸呈現毛筆媒材的趣味。他深受廟宇彩繪的視覺語彙影響,將廟宇中『如雜誌般被切割成多欄位、滿溢圖像並置』的空間邏輯,重新轉化為畫面的佈局方式。因此,即便作品尺度龐大,卻不會帶來壓迫感,反而吸引觀者近距離移動、觀看細節,最終在腦海中組成整體觀感,形成獨特的觀看經驗。」

《李明則,人生一幅畫》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上架,連結:https://reurl.cc/1k0nRW